招生热线:0713-8671666 / 8671298
如何突破教学诊改“全员”参与的瓶颈
来源:诊改办     时间:2020-10-23

  在《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》之组织实施中明确规定:“确立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、覆盖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”。这说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必须遵循“全员、全过程、全覆盖”的三全原则,即全员参与诊改,全过程预警监控,全方位覆盖诊改。在实际操作中,如何贯彻三全原则中的“全员”原则,发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到教学诊改工作中,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呢?笔者认为,学校管理者在教学诊改过程中,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。

  一、切实抓好各单位教学诊改“一把手”工程

  教学诊改是“一把手工程”,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教学诊改工作的推进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。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应崧强调:诊改工作必须“一把手”挂帅,先行领会精神、转变观念、学习理论、探索实践。实践表明:教学诊改工作推进力度的大小、成效的好坏与单位“一把手”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
  如果各单位“一把手”只顾眼前利益,忽视长远发展,把诊改看做一种负担,不注重诊改相关文件的学习,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“评估”上,那势必在思想上会存在“等、靠、要”的现象,即等上级“安排”、靠专家指点、要别校“模板”,借“评估”经验闭门造车做材料、被动应付了差事。这样完全扼杀了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,丧失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地位和责任,不利于促进学院形成自我约束、自我发展、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。

  俗话说:村看村,户看户,社员看干部。单位“一把手”如果对诊改工作重视了,动起来了,既做到了“专心专意搞学习——学原文、读原句、悟原理”,如学习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》(教职成厅[2015]2号)、《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》(鄂教职成[2016]6号)、《湖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方案》(2019版)及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》等相关文件和书籍;又做到了“亲力亲为抓落实——科学谋划、精心部署、销号管理、考核验收”,如每月亲自为本单位教职工上一堂“教学诊改课”,亲自参与本单位教学诊改大讨论等。那么其教职员工对此项工作也不会含糊。正所谓群雁高飞头雁领,相信在单位“一把手”的率先垂范下,势必会形成“人人重视质量、人人创造质量、人人保证质量、人人享受质量”的良好氛围。

  二、注重培养教职工的两个意识

  第一、“主动学习”意识。单位“一把手”要组织教职工熟读教学诊改相关文件,达到学会、弄通、悟透其中的新理念、新思想和新举措;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有关教学诊改的校内培训,明白教学诊改和一线教职工的关系,使大家知道个人在教学诊改体系中的定位和归属,在教学诊改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具体作用,让每位教职工都成为教学诊改的明白人。

  第二、“自我保证”意识。《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》(鄂教职成[2016]6号)文中指出:其工作方针是“需求导向、自我保证、多元诊断、重在改进”。其中,“自我保证”是教学诊改的重要特征。以教师为例,“教师”作为“五个横向”层面的组成部分,其教学诊改同样具有自我保证的特点。所以,教师层面的诊改要坚持自主原则,增强教师的自主改进意识。通过一系列的举措,如鼓励教师采用SWOT分析法,分析自身的内部优势和劣势、外部机遇和挑战等,把脉自身的不足,树立发展目标,凝聚内生动力,变“要我诊改”为“我要诊改”等。

  总之,教学诊改工作如果抓住了各单位“一把手工程”这个牛鼻子,有效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,学校的教学诊改工作不会变成“诊改联络员工程”、“教学干事工程”;也不会变成无人喝彩的“独角戏”;更不会形成“少数人干,多数人看”的尴尬局面。

上一篇:金融学院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下一篇: 传承红色文化 激活红色基因